文 | 36碳编辑部
9月15日,芜湖市鸠江区,一场围绕“双碳”主题的激烈角逐正在进行。
这是36氪与东方证券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双碳星物种·可持续创新大赛”复赛现场。台上,来自新能源材料、新型储能方案、节能降碳三大赛道的创业明星们,逐一介绍他们的创业故事与公司情况,分享行业洞察和商业化思考。在他们中间,既有备受行业关注、资本青睐的热门新贵,也有仅成立一年左右、蓄势待发的创业新星。
这些各具特色的“双碳星物种”们,正面临着评审团的提问与打分。台下,来自政府部门、行业领军企业、一线投资机构的双碳产业专家与投资人,组成了阵容强大的评审团,他们从行业前景、商业模式、应用场景、技术产业化等不同维度出发,向参赛项目代表们发起了一连串直指创业核心的提问。
经过复赛环节的精彩分享与谨慎评审,最终有12家企业从30余家项目中脱颖而出,晋级决赛。在颁奖典礼环节,鸠江区委副书记、区长黄万勇,东证创新执行总经理陆江平共同为Top12强获奖团队颁奖。
当“双碳”成为全社会共同目标,“双碳星物种·可持续创新大赛”持续为企业、投资人、专家学者、从业者打造高质量交流平台。作为双碳产业创新风向标,本次复赛有哪些特色亮点和优质项目?又有哪些行业新动态和市场新风向值得关注?
新能源材料:双碳时代下的“底盘技术”
如今,“往上游投”已经成为双碳领域投资人的圈内共识。处于新能源产业上游的材料赛道,从一个相对冷门的小众领域,开始成为频获资本青睐的热门高地。有数据显示,去年新材料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就高达210起,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高点。
但这一赛道的痛点在于下游应用分散,细分领域众多,不同行业之间有很高的技术壁垒,这也让很多优秀企业隐藏于水下。在新能源材料赛道的复赛现场,很多优质企业正在涌现。
比如新能源发电设备的材料技术。如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技术处于快速发展期,这类发电设备的上游材料、零部件技术、电池材料等也引来新的关注热潮。此次复赛中就有专注于光伏电站控制系统、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电池隔膜等领域的企业。
在万亿规模的光伏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光伏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丰郅(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光伏组件级安全、优化和智控管理系统的公司,公司产品以光伏优化器为核心,还包括关断器、微逆、软件平台等。公司的光伏智能优化器利用智能光伏曲线匹配技术,适用于任何第三方逆变器,解决光伏组件输出特性不一致的问题,使每块组件进行独立最优化发电,功率输出提升5-25%。
同样火热的还有技术路线多样的电池赛道。如今,全固态电池正成为新的技术热点。相比传统的液态电解质锂电池,全固态锂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大的能量密度、更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等优势,被视为未来锂电池的技术发展方向。
高能时代(珠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研发制造的电池企业。公司以中国珠海、深圳,日本横滨三大研发基地为依托,目前已率先研制出了1Ah-20Ah等多种规格的全固态电池样品。整合中国、日本全固态电池产业链优质资源,并持续推进产业化进程。
在更加细分的电池材料领域,此次比赛中也出现不少亮点企业。
绿能纤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锂电池负极粘结剂、正极粘结剂以及固态电池粘结剂的企业。据介绍,目前该公司已量产CMC粘结剂是锂电产业链中唯二尚未规模国产化产品,80%以上依靠进口,需求非常强烈,首创的CMC-Li补锂粘结剂未来需求不断增长,而这家公司正是国内专业从事锂电池粘结剂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解决了该领域的技术痛点。
在国家倡导“新基建”的大背景下,电子设备热管理的材料技术成为重点方向之一。伴随数据中心制冷技术不断更迭,传统风冷、水冷技术已无法达到所需的散热能力,液冷逐渐成为数据中心制冷的新模式。
兰洋(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可以在小型化电子设备上实现浸没式液态散热的企业,为数据中心、消费电子、新能源、储能及动能电池、5G基站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高效节能的散热终端产品和技术服务。兰洋已率先完成国内首个浸没式液冷标准模组智能厂房搭建,将浸没式液冷技术产业化落地,具备承接前置散热模组服务器业务能力。
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下,有制造业“底盘技术”之称的新材料产业还将处在不断调整之中。此次赛场中,一大批优秀的新兴材料企业不断涌现,并向更加绿色、更加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转变。
新型储能方案:新能源下半场风头正劲
当下中国最火热的赛道,新型储能当之无愧。
储能可有效解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供给间歇性与用户用电需求持续性之间的矛盾,实现电力系统调峰调频,平滑用户需求,有望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近两年,储能行业吸引了数万家企业入局,投融资热度持续高涨。有机构预计,今年储能一级市场的投融资金额将实现200%增长。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达8GW,超过去年全年水平。预计今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将达到15GW-20GW,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新型储能赛道正加速跑步向前。
但这一赛道的难点在于产品的同质化,这导致价格代替技术创新成为了企业竞争的焦点,而真正的技术型选手都在苦修内功,稳健前行。在本次新型储能的复赛现场中,很多优秀的企业正在各自的领域积极探索并不断取得突破。
深圳和润达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锂电池设备企业,其技术团队为上市公司核心技术班底以及龙头锂电从业背景,掌握着先进的锂电化成分容技术技术,积累了丰富的 konwhow 经验,因此一经成立便成功纳入宁德时代供应商库,同时获得大额订单,并完成交付验收,据介绍,其核心产品技术水平远超同行1-2代。
南京四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是“储能设备集成+微电网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分布式储能在工商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不同于近两年被市场红利吸引刚进入市场的新兵,2016年就成立的四象新能源有着丰富的项目经验和技术积累,目前已投运项目规模超过100MWh,掌握了20余项核心发明专利,是当前工商业储能市场上的实力派选手。
除了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外,液流电池、机械储能、固体储氢,液态放氢等各种储能技术路线正百花齐放。本次大赛,一家以相变储能产品为核心业务的储能企业——贺迈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展示了高效的相变储能材料、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
相变储能就是利用物质在相转变过程中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从而达到控制环境温度和利用能量的目的。贺迈新能源的相变储能可以为客户提供-100℃到1000℃的温度定制,且生产及使用过程无任何排放。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清洁供冷、供热、冷链冷库和绿色建材等领域当中。随着相变储能的原材料成本不断下降,有望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一家优秀的参赛企业上海碳消峰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性地把P2X储能技术和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两项技术结合起来,既可以实现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又可以实现CO2减排,具备了双重收益。
具体来说,通过自主研发的电解槽和催化剂,碳消峰生的解决方案可以将捕集的CO2转化为CO作为企业的原材料,也可以制造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和燃油。利用该设备和工艺,可以后续生产出具有零碳属性的精细化工产品,碳移除过程中产生的减排量也可以向国际组织出售获得“绿色收益”。
新能源下半场,风光等新能源技术的局限性为传统电力系统带来了挑战,为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储能技术必然成为破局之路。在本届双碳星物种赛场上,9家储能企业展示了在各自领域的创新探索成果,展现了新型储能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储能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突破,新型储能的未来将商机无限。
节能降碳应用:多维度探索绿色低碳创新实践
通往碳中和的征途中,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应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必由之路。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共识,具有绿色环保属性的生物基材料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替代方案。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基材料替代持续增加,已实现多领域应用覆盖,并正逐步走向工业规模化实际应用和产业化阶段。
参赛项目中科国生(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生物基新材料研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重点发展5-羟甲基糠醛(HMF)、呋喃二甲酸(FDCA)、四氢呋喃二甲醇(THFDM)、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新型可降解塑料等一系列生物基平台化合物及其下游衍生产品。公司打通全链条技术及低成本连续化生产工艺、依托AI高通量研发平台极大提升了衍生物和终端产品开发速度。
解决气候问题,追求零碳目标,不仅要控制碳排放量,还要在“天平的右端”——碳去除方面下功夫。当下,以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为代表的负碳技术迎来高速发展阶段,正在加速产业化工程化落地,同时也面临着C(碳捕集)和U(碳利用)难以匹配的行业痛点。
CCUS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霖和气候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提出“以U定C”的CCUS分布式场景解决方案,以分布式捕集与C-U紧密结合能力破局CCUS落地难题,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模式和经济效益之协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和绿色循环经济的融合发展。霖和气候科技自主研发的分布式碳捕集技术主要有两种:干湿法DAC(Direct Air Capture,直接空气捕集)技术、撬块式烟气捕集技术。
当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命题,双碳领域各个细分赛道都不断释放新活力。例如,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防水等相关行业年产值已突破万亿元,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复赛现场,专注定位碳中和、环境生态修复、双碳方向的新材料研发制造科技企业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享了自己的新材料产品。公司产品主要包括防水粉、防水沙、防水砂浆、沙漠改良剂、矿山修复材料、生态治理生产设备及相关产品等,具有防水、保水、耐磨、防火、保温、生态修复、资源再利用等优良特性。产品目前已覆盖石化、军工、航天、电池、环保、建筑、交通、光伏、矿山、生态产业治理及修复等各个应用领域。
双碳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减排力度已经刻不容缓。新能源+数智化,为传统重工业场景走向绿色低碳提供了动力与支撑,这背后蕴含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创业机会。
矿业是减碳一大主战场。大型新能源智能矿卡与矿区智能化方案提供商——厦门铱钼智汇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大型新能源智能矿卡及特定工况使用的新能源工程机械产品,适用于矿山、港口、钢厂、大型水利、公路工程等特定封闭运输场景。公司探索底层创新,正向自研及自主生产大型化+电动化+智能化的新型矿区机械设备,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矿区痛点问题。
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向科技要答案,企业的科技创新才是根本出路。
在“双碳星物种”复赛现场,一系列优质项目展现了产业蓬勃向上的绿色活力,也切中了双碳行业与市场的时代脉搏。未来,他们将在碳中和征途上披荆斩棘,而36氪与东方证券联合举办的“双碳星物种”大赛,将是他们坚定的同行者。
“本届大赛吸引了众多国内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光明的创业项目参与,并感受到了芜湖的魅力。”东证创新执行总经理陆江平表示,大家的共同参与,让政府、企业、个体达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望进一步推动双碳目标的达成。
本次复赛由芜湖市人民政府指导,芜湖市科学技术局、芜湖市投资促进中心、鸠江区人民政府主办。经过三大分赛道的精彩交锋,第二届“双碳星物种·可持续创新大赛”复赛圆满落幕,Top12强名单最终揭晓,他们分别为:
复赛入围12强名单
金秋十月,“双碳星物种”决赛将如期举办。届时,经过层层选拔的Top12强企业将在决赛赛场展开最终角逐,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