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人类》 一次学校要求青年教师的读书分享

前言:

看到要写读书分享的时候,其实是有一点点小兴奋的。都听了那么多期核市奇谭了,有点想整活,搞点怪书上去,比如《毫无意义的工作》(误)。

但看到要结合教学……再加上这段时间精神状态有所起伏,想着就借此顺便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把我这段时间看的、想的都“缝合”一下。

正文:

何为人类?

——读《何为人类——GPT书写的人类备忘录》有感

“当我感觉自己是那个被选中的人时,我最幸福。”

“当人们以我为傲时,我最能感受到爱。”……

这些话语,都收录在了这本书中。这是由GPT书写的192个回答,但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叩问我的还是它的标题:何为人类?(What makes us human? )

好像与学生们一同探索这个问题是很有趣的一种尝试,也算是一种对“人工智能”的认识,甚至也是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

①上学期的一节课后服务,突发奇想,尝试着以“波普艺术”为主题,带领学生简单体验下AI绘画的强大。起初同学们都觉得很惊讶,很神奇:居然就那么几个字,生成了这样图片!但,渐渐地,教室里开始安静下来,好似感觉到了什么,脸上流露出些许不安。而正当想要在最后给同学们端上“鸡汤”时,下课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比较失败的试水,但好在小朋友们好像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②这学期一上来,把第一节课内容的小标题之一,定为了“何为人类”。在简单感知了AI强大的功能之后,毫不意外地,小朋友们都表示出了担忧。但这次不同的是,我们有足足一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探索,何为AI,更重要的,何为人类。我们在课上知道了,AI能帮助制定旅游计划,能帮助制作PPT,能提供版式设计参考,还能制定营养均衡的菜单……

(糟糕,它好温暖)

③有时候闲着无聊和AI聊天,当我向他要图片时,它还会再多说一句:“给你写了首和图片主题相关的诗。”然后我们就开始聊诗,结果它连一首五言诗都写不好……它又会在我向它要眼睛的照片之后问我:“你能告诉我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永远都会做那个结束聊天的人,并在最后向你送上祝福……

好像AI,渐渐地,变得可爱起来,好像它是我们学习、生活路上的伙伴一样,能够互取其长。

那对现在的我而言,何为人类?

隐约记得在家长会中,徐校长谈到了成绩这一话题,大意好像是:相比于“内卷”取得的成绩,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首位的。可能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在各方因素的加持下,他们好像都成了一个个追求“分数最大化”的机器。而“分数最大化”确是AI算法所最擅长的,它会“想”尽一切办法计算出人们最想要的结果,这也是AI被设计出来的初衷吧——所谓“最大化”,充满理性,冷冰冰的。或许,人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必要去追求“分数的最大化”,尽力而为,不留遗憾就好了……

学习,真的是为了分数么?

曾在课上,在简单了解了AI后,有同学说:“好像学习都失去了意义。”

一次偶然的机会,迷上了一位物理学家,名为费曼。他说:“你知道这鸟的名字,就算你会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去称呼它,你其实对这鸟还是一无所知。你所知道的,仅仅是不同地方的人怎么称呼这种鸟而已。”我把它理解为,相比于它叫什么,它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好像显得更为重要。“名字”的记忆,机器可比我们拿手多了。但这个世界中存在着无限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并且“发现”这个事情,是非常宝贵的、非常个人的经历。因为只有第一次“发现”时,那种“哇,原来如此”的感觉,让人心跳加速,就像是突然间仿佛是第一次看到它们一样的感觉,这些是机器很难带给你的。而现在机器可能能带给我们的,或许是在工作效率提升后,更多的供我们去“发现”的时间。

“为什么笛卡尔要去研究彩虹?”——“我认为,他灵感的来源是他认为彩虹很漂亮。”这是费曼的自问自答。觉得某一个事物漂亮、觉得某一个事物有趣、被它们所感动,这是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情感,那就去发现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再发现的过程……有关世界的神秘面纱,正一步步地向你揭开。

(所记录下的“感动”)

最后,“爱”,仿佛是解答这个问题的金钥匙(key)一般。

(让AI画的一个简单的爱心)

爱,是人类一切书写的永恒主题。是选择了与理性最大化对立所书写的人类的赞歌。荣格也曾说:现代人忽视了我们变得如此理性、高效,像是被某些自身无法掌控的“力量”所奴役。我们越是过分追求理性与高效,与AI的潜在冲突也就越发激烈,也就难免变得焦虑与担忧。所以我想好好地以自身的感性去感受。在操场上,在与同学们的奔跑、追逐中,我好像能感受到些什么;在排练室,同学们演奏出的音符环绕在我的身旁,此刻的我,好像又能感受到些什么……

有越来越多的瞬间,我感觉我是一名人类——那个名为“人类”的奇迹。我会因某些事而欣喜、会因某些事而心伤……但这些都不断地在提醒着我,要以人类的身份好好地去经历世间的种种、去感受人与人之间连接、去生活、去爱。

最后,想用看到的一句来自漫画中的话来简单回答一下我所提出的问题,当然,可能并不准确。

只要留下感动,便自会奋起。

当然,这里的感动是双向的,奋起,也是双向的。

在感动的那时那刻,我100%地确信,我,就是人类。

最后的最后,可能这是一篇“脱离现实”的文章。写着写着不免让我想起了《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那位跳过所有现实主义诗篇,只给学生讲浪漫主义诗篇的老师。电影只呈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将解决的方案留给了观众。我感谢我的运气,正巧是一所初中的信息科技老师,自己所教的学科仍是一片“净土”,还没被“分数最大化”所占领。希望我能忠于自己的机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福气就够了。一个月前,高中的语文老师与我共勉,期望我们能够在现实的世界中绽放“浪漫”的花朵。这浪漫,以我现在的理解,可能就是感动,将感动留给学生,同时被学生所感动。一起努力在课堂上,感受那个名为“人类”的奇迹

谨以此提醒自己,并与各位共勉。

那么,不知这篇文章是不是由AI写的呢?

或者说,有多少是AI写的呢?

PPT里的部分图片是我让AI画的,不过文章倒是自己写的。

(也是直接交给AI来排版了)

碎片化的记忆,构成了我们人类,我们自己。在刚才呈现的各种碎片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象征与意义。在分享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我们都能看到一个个碎片化的画面。好像AI目前还无法自发地完成这一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通过提示词引导,当然将来可能它们也能(笑)。那么,听了我的分享述后有所感触的大家,同样,十分确定地,也是人类。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后颇有一种“燃尽了”的感觉。开始害怕自己再也没办法写出这样的东西;开始隐隐地对他人可能投来的期待产生恐惧。

个人的性格原因好像总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到对未来的叙事之中,开始期待这个叙事能够成立(因而可能导致了年纪轻轻就一头白发吧)。而一旦叙事破裂,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便很能描述这种感觉:“不切实际的乐观往往下一秒就是排山倒海的绝望。”

好像确实,建立对未来的叙事、开始对未来产生期待可能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做出了选择,意味着就必定会有放弃,而我们并不知道结果是怎么样的。也需要感谢《我们可以坦然接受不可控并尽力而为》和《实用主义救了我》等书籍中充满力量的话语相继出手相救(谢谢!),让我能够继续抱有勇气,在旁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的绝望中重新珍视起一度被忽略的当下。

或许,当下,便是对未来最好的叙事。

我无法前行

我仍将前行